CAR、NLR、PLR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尽管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和体外循环的运用,心脏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术后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发生率一直未见下降,尤其是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POAF的发生率约为20%~40%。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炎症在POAF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n,CA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s/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被用来判断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及预后情况。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这三种指标与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缺少三者之间预测价值分析对比。本文的创新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将采用精确地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方法,最后就三种炎性指标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旨在确定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的炎症标志物,为临床上及早干预与治疗房颤的发生提供依据及思路。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验证CAR、NLR与PLR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并对比CAR、NLR与PLR三者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价值,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提供一个简便且更为准确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收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院区)201VX-7655年1月至2022年6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病例。依据排除标准,并对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房颤进行分组:发生POAF组(n=35)、未发生POAF组(n=10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心脏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结果等指标;比较C反应蛋白/白蛋白(CA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两组间的变化。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指标对冠IACS-10759供应商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同时找出最佳截断值及所对应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术前无房颤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1例依据排除标准未纳入本研究;剩余139例患者中,104例未发生POAF,有35例出现POAF(发生率约为25%)。比较非POAF组与POAF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现患者年龄、左房内径、术前CAR、术前NLR、术前PLR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P=0.005)、左房内径(P=0.009)、术前CAR(P=0.036)、术前NLR(P=0.013)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PLMedical data recorderR(P=0.367),不能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四个独立危险因素指标绘制ROC判别曲线,年龄的AUC为0.818,左房内径的AUC为0.781,术前CAR的AUC为0.841,术前NLR的AUC为0.908;四种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能对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1.年龄、左心房内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龄越大、左心房内径越大,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越高。2.术前CAR、术前NLR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前CAR、术前NLR水平越高,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越高。3.在本研究中ROC曲线下面积显示:炎症指标中术前NLR是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最佳炎症指标。4.术前CAR、术前NLR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预测价值有限。若将两种炎性指标联合,其预测发生POAF的能力将要强于单因素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