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症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由于一线溶栓药物缺乏靶向性、半衰期短、利用率低且出血风险高,使得药物溶栓往往是一个基于微量泵的缓慢过程。溶栓治疗后血栓的高复发率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溶栓后的长期抗凝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长期使用抗凝药Smoothened Agonist半抑制浓度物会再次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此外治疗过程中频繁的凝血功能监测额外增加了患者的负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的靶向溶栓和抗凝治疗平台(UCNPs@m Si O_2-azo-Tirofiban-SNAP/UK,UCATS-UK),能够在溶栓治疗后,继续发挥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防止溶栓后的血栓复发。首先通过热分解法合成钕离子(Nd~(3+))掺杂的上转换纳Surveillance medicine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使其能够被生物组织穿透性更强和热作用更低的808 nm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光激发,并发射出紫外光和蓝光。并使用St?ber法在UCNPs表面包裹介孔硅(Mesoporous silica,m Si O_2),作为溶栓药物的载体(UCNPs@m Si O_2)。在UCNPs@m Si O_2孔道中修饰光响应分子偶氮苯(azobenzene,azo)。当偶氮苯吸收UCNPs发射的紫外光和蓝光时,能够发生连续的顺反式异构变化,作为分子泵将溶栓药物推送出纳米LY-188011试剂载体,实现光控药物释放。随后在UCNPs@m Si O_2表面修饰血小板GPIIb/IIIa受体靶向分子Tirofiban和紫外光响应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itroso-N-acetylpenicillamine,SNAP)。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Tirofiban能够引导其靶向富集至血栓部位,同时UCNPs发射的紫外光还能够刺激SNAP释放出NO,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都证实了该多功能纳米平台能够有效地靶向至血栓部位,在NIR的照射下按需可控地释放出尿激酶(urokinase,UK)和NO,并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溶栓和抗凝的协同治疗。此外,结合上转换纳米粒子独有的荧光成像功能,这项工作有望为临床的血栓治疗向方便、无损、高效、安全的诊疗一体化策略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