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干预策略疗效的研究

目的:明确HIV感染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评估含AZT抗病毒方案和含TDF抗病毒方案在随访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51、54、57、60个月各时间点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是否有差异。明确初始抗病毒方案含TDF的患者发生肾损害后使用不同干预策略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就诊的20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年龄<14周岁的患者5例,无初始抗病毒方案的患者21例,初始抗病毒方案为非一线方案的患者120例,无基线e GFR的患者133例,无e GFR随访记录或随访记录缺失过多的患者934例,排除基线e 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24例,最终纳入HIV/AIDS患者80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传播途径、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病毒载量(VL)、基线血红蛋白(HB)、基线e GFR、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基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肝抗体(anti HCV)等,以及ART后第3、6、9至第60个月的e GFR。将纳入的HIV/AIDS患者按照是否出现肾损害分为出现肾损害的观察组与未出现肾损害的对照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符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1,Q3)]表达,使用ROC曲线得出基线病毒载量对数值(Lg VL)的最佳诊断值,基线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2检验。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过程中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中的B值得出肾损害的预测模型。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评估不同方案和各个时间点e GFR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含AZT方案和含TDF方案出现肾损害的时间,并通过广义估计方程评估不同方案和各个时间点e GFR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及初始抗病毒方案使用TDF的患者出现肾损害换药后不同换药方案之间的e GFR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5.0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以e GFR<60ml/min/1.73m2定义为出现肾损害更换初始抗病毒方案的标准,本研究中出现肾损害的有86例(10.7%),未出现肾损害的有720例(89.3%)。基线年龄<50岁的有563例(69.9%),≥50岁的有243例(30.1%)。基线Lg VL<4.32的有239例(48.4%),基线Lg VL≥4.32的有255例(51.6%)。基线HB≥110g/L的有576例(71.9selleck激酶抑制剂%),基线HB<110g/L的有225例(28.1%)。基线AST≤40U/L有674例(84.6%),基线AST>40U/L有123例(15.4%)。基线e GFR≥90ml/min/1.73m2的有670例(83.1%),基线e GFR 60-89ml/min/1.73m2的有136例(16.9%)。初始抗病毒方案为含有TDF方案的有375例(46.5%),含有AZT方案的有431例(53.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基线年龄(P<0.01)、基线Lg VL(P=0.016)、基线HB(P=0.001)、基线AST(P=0.033)、基线e GFR(P<0.01)、初始抗病毒方案(P<0.01)有统计学差异。(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年龄(P<0.01,OR:6.069,95%CI:3.020-12.196)、初始抗病毒方案(P=0.018,OR:2.240,95%CI:1.147-4.373)、基线e GFR(P<0.01,OR:7.373,95%CI:3.820-14.233)为影响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肾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表格B值,赋予相应评分,建立肾损害的预测模型:基线年龄(>50岁为1,≤50岁为0)*5+初始抗病毒方案(含TDF方案为1,含AZT方案为0)*2+基线e GFR(60-89 ml/min/1.73m2为1,≥90 ml/min/1.73m2为0)*4+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1为1,≥200μL-1为0)*1。根据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值为4.5,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1,敏感度为0.826,特异性为0.714。(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含TDF方案组与含AZT方案组的e GFR全部呈下降趋势,并且下降趋势相似,两种抗病毒方案(Wald2=40.786,P<0.01)及不同随访时间(Wald2=262.838,P<0.01)的e GPlant-microorganism combined remediationFR均有统计学意义。(6)本研究在随访期间出现肾损害的患者共有86例,发生肾损害的中位时间在第28.5(11.25,45)个月。含AZT方案的患者出现肾CP-690550损害的有27例,发生肾损害中位时间为第36(18,54)月。含TDF方案的患者出现肾损害的有59例,发生肾损害中位时间为第27(9,42)月。(7)初始抗病毒方案含TDF的患者发生肾损害后有三种换药方案,其中减量方案有41例,简化方案有9例,改为含AZT有9例。三种干预措施在之后的随访期间e GFR在不同方案(Wald2=17.231,P<0.01)及随访时间(Wald2=46.188,P<0.01)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减量方案与含AZT的方案(Wald2=0.156,P=0.69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化方案与含AZT的方案(Wald2=10.996,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线年龄>50岁、基线e GFR较低、初始抗病毒方案为含TDF方案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更容易出现肾损害。对于年龄较大、基线e GFR较低的患者尽量不选择含TDF的方案,选择含TDF方案的患者在随访期间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的改变。(2)肾损害预测模型:基线年龄(>50岁为1,≤50岁为0)*5+初始抗病毒方案(含TDF方案为1,含AZT方案为0)*2+基线e GFR(60-89 ml/min/1.73m2为1,≥90 ml/min/1.73m2为0)*4+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1为1,≥200μL-1为0)*1。模型评分≥4.5分的患者发生肾损害的风险更高。(3)初始抗病毒方案含TDF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肾损害的时间较含AZT的患者早。(4)无论选择何种方案,都有发生肾损害的风险。初始抗病毒方案使用含TDF的患者出现肾损害后选择简化方案对肾功能的恢复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