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卒中内风证用药规律与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归纳总结卒中内风证用药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核心药物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卒中提供借鉴。并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为中医药治疗卒中提供相关数据和证据。方法本次研究运用大型电子丛书数据库《中华医典5.0》,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符合要求的方剂。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数、频率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25.0、SPSS Modeler18.0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挖掘药物成分数据,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30%,药物相似性≥0.18药物动力学参数筛选,获得活性成分及作用的蛋白质靶点,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规范,于Gene Cards、OMIM、Pharm GKB数据库中检索卒中的潜在靶点。利用Excel匹配出药物成分-卒中交集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互作图。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和K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EGG富集分析。结果1.共纳入处方148首,涉及中药213味,总频次为1574次,频次最多的10味中药为:半夏、当归、甘草、茯苓、白术、熟地黄、白芍、橘红、刺蒺藜、陈皮。2.性味归经:四气:温(75次,35.21%)、寒(61次,28.63%)、平(51次,23.94%)、凉(23次,10.79%)、热(3次,1.40%);五味:甘(104次,31.13%)、苦(98次,29.34%)、辛(77次,23.05%)、咸(22次,6.58%)、酸(13次,3.89%)、涩(11次,3.29%)、淡(9次,2.69%);归经:肝经(106次,21.24%)、肺经(74次,14.82%)、脾经(70次,14.02%)、肾经(69次,13.82%)、胃经(64次,12.82%)、心经(59次,11.82%),膀胱经(19次,3.80%)、大肠经(18次,3.60%)、胆经(13次,2.60%)、小肠经(4次,0.80%)、三焦经(2次,0.40%)、心包经(1次,0.20%)。3.聚类分析:第1类:橘红、刺蒺藜、半夏、秦艽、甘草、竹茹。第2类:钩藤、天麻、菊花。第3类:枸杞子、酸枣仁、熟地黄。第4类:茯苓、陈皮、当归、白术、黄芪、党参、白芍。4.关联分析:(1)半夏→橘红and甘草;(2)半夏→秦艽;(3)当归→秦艽。5.网络药理学分析:共搜集155个活性成分,潜在基因靶点213个,获得6137个卒中相关基因靶点,药物—卒中交集靶点186个。山柰酚、槲皮素等为核心活性成分。JUN、STAT3、MAPK3等为核心靶点。结论1.卒中内风证用药最多的是川芎、当归、甘草、茯苓、白术、熟地黄、白芍、橘红、刺蒺藜、陈皮。2.药性多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多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肺经、脾经、IDN-6556肾经、胃经、心经为主。3.Roxadustat浓度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治疗卒中内风证的治则主要是“化痰”、“活血化瘀”、“祛风清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均符合中医辨证及治则要求。说明此次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性,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4.中药中的山柰酚、槲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JUN、STAT3等靶点及其相关通路,发挥着抗炎、抗氧化、促进侧支循环、抑制细胞凋亡、提高耐氧性等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卒中内风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