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毒损肾络”探讨肾安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Bioactive coating的:评价基于“毒损肾络”的肾安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两虚瘀毒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丰富“毒损肾络”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消渴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临床研究:将消渴肾病(脾肾两虚瘀毒阻络证)病例72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以基础治疗联合肾安通络汤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联合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肾功能、血糖、血脂以及血清HIF-a、VEGF、KDR、Ang-1、Tie2水平变化。2.动物实验: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52只),造模组应用单侧肾脏切除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再次将造模组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五组,中药组予以高、中、低剂量肾安通络汤灌胃,对照组予以缬沙坦溶液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予以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进行血肌酐、尿蛋白、血糖等相关指标检测及大selleck激酶抑制剂鼠肾脏病理形态学观察。3.代谢组学研究:实验各组大鼠于12周末清晨空腹采血,取血清进行~1HNMR代谢组学检测,原始核磁数据采用Mest Re Nova-12.0.3-21384软件进行处理;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利用Metaba Anlyst4.0数据库采用代谢数据线上分析工具分析各组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肾安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两虚瘀毒阻络证)总有效率84.99%,对照组有效率66.70%;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降血糖、降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血肌酐、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患者血清HIF-a、VEGF、KDR、Tie2水平减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动物实验结果:造模后,大鼠饮水量、摄食量、尿量出现增多,且体重出现减轻。各组干预8周后,大鼠饮水量、摄食量、尿量减少,体重下降较模型组缓慢,其中中药高、中剂量组优于对照组及中药低剂量组;同时,与模型组相比,干预后各组对血糖、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高剂量、中剂量组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肾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球增大硬化,系膜细胞和基质出现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现空泡样表现。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的肾脏病理形态呈现不同程度改善。3.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大鼠存在31种差异性代谢物,主要涉及获悉更多糖脂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及能量代谢紊乱,肾安通络汤高剂量组回调了24种代谢物的异常表达,中剂量组回调了18种差异性代谢物的表达,低剂量组回调了15种代谢物的表达,分析得出影响因子大于0.1的代谢物通路7条,中药各组共有代谢通路3条,包括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基于“毒损肾络”的肾安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两虚瘀毒阻络证)疗效确切,能够降低血肌酐、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有一定的降糖降脂作用,可以通过调控HIF-a、VEGF、KDR、Ang-1、Tie2的表达,改善机体缺氧环境,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发挥肾脏保护作用。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肾安通络汤能够改善大鼠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尿蛋白、减缓大鼠体重下降速度、减少大鼠饮水量、摄食量及尿量,对于调节大鼠血糖有一定积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程度,延缓病程。3.代谢组学研究显示,肾安通络汤能够纠正DKD引起的机体糖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能量代谢紊乱,从而起到保护肾脏,延缓病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代谢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实现的,其中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对于DKD的治疗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