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学数据探讨针刺“足三里”或“内关”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腧穴功效差异

目的 观察针Nirmatrelvir刺“足三里”或“内关”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干预效应,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病变组织结肠和非病变组织心脏在接受针刺干预后基因转录表达的异同之处,以期探讨两个腧穴是否存在功效差异。方法 硫酸葡聚糖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法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小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足三里组及内关组,每组9只。足三里组及内关组分别于“足三里”、“内关”进行针刺干预,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5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只捆绑不针刺。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对各组小鼠的结肠组织进行测序和生物学分析,从病变组织MAPK抑制剂角度比较研究两个穴位是否存在腧穴功效差异。同时取各组心脏组织进行比较分析,从非病变组织角度探讨两个穴位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DAI评分显著升高(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伴有明显病理损伤;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后,UC小鼠的DA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或内关对病变部位结肠组织的影响涉及多个基因,相似变化的差异基因(co-DEGs)有825个,主要富集到白细胞及趋化因子等通路;只受足三里影响的差异基因(ST36only-DEGs)有168个,富集到胃酸分泌等通路;只受内关影响的差异基因(PC6 only-DEGs)有325个,富集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非病变组织心脏中co-DEGs为95个Advanced medical care,主要富集到防御反应的正向调节、对白细胞介素-1的反应等通路;ST36 only-DEGs为28个;PC6 only-DEGs为114个,富集到心血管疾病等通路。结论 针刺“足三里”与“内关”均能改善UC小鼠的症状和结肠病理变化。但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两个穴位对病变部位结肠组织和非病变部位心脏组织的基因转录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分布部位不同的腧穴在宏观功效上有一定共性,但在微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