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GSK J4配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量检测和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一级亲属与正常人眼前节结构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至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同年龄层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纳入对照组,将所有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低龄组(40-49岁)和高龄组(50-60岁),并行前房深度(ACD)分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非接触式眼压、眼底检查、眼部A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等检查,使用camera measure测量软件对UBM图像进行测量与分析。主要测量参数包括ACD、前房宽度(ACW)、前房面积(ACA)、晶状体拱高(LV)、晶状体拱高相对位置(RPLV)、眼前节深度(ASD)、房角开放距离(AOD_(500))、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_(500))、小梁虹膜夹角(TIA)、虹膜厚度(IT_(500))、虹膜曲率(IC)、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PACG一级亲属与对照组之间眼前节结构、ACD分布selleck NMR情况的差异,分析与PACG一级亲属中TISA_(500)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CD分布情况:观察组轻度浅前房33.33%,中度浅前房27.08%,重度浅前房4.17%,总浅前房64.58%;对照组轻度浅前房25.00%,中度浅前房2.50%,无重度浅前房,总浅前房27.50%;观察组与对照组ACD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重度浅前房的占比是对照组的12.5倍。2.眼前节参数组间比较:观察组ACD、ACA、AOD_(500)、TISA_(500)、TIA平均值小于对照组,LV、IC平均值大于对照组;高龄观察组ACD、ACA、AOD_(500)、TISA_(500)、TIA平均值小于高龄对照组,LV、IC平均值大于高龄对照组;低龄观察组ACD、AOD_(500)、TISA_(500)、TIA平均值小于低龄对照组,LV、IC平均值大于低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比较:高龄观察组ACD、ACA、AOD_(500)、TISA_(500)、TIA平均值小于低龄观察组,LV、IC平均值大于低龄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ISA_(500)与ACD、ACA呈正相关,与LV、RPLV、IC呈负相关,TISA_(500)主要受LV影响,RPLV比LV的相关性更强。IC与LV、PRLV呈正相关,与ACD、ACA呈负相关。结论:1.正常眼轴范围内的PACG一级亲属发生房角关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2.5倍。2.PACG一级亲属眼前节结构较正常人狭窄,呈现出前房浅、房角窄、虹膜膨隆和晶状体位置靠前的解剖特征,尤其在50岁以上Immunologic cytotoxicity的一级亲属更为明显。3.PACG一级亲属小梁虹膜间面积变化与前房深度、前房面积、晶状体拱高、晶状体拱高相对位置、虹膜曲率等因素有关,其中晶状体前移可能是导致房角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