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抑郁症照顾者心理及生命质量的混合性研究

【目的】1.了解老年抑郁症照顾者的心理及生命质量状况,探究老年抑郁症照顾者心理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照顾体验。2.为老年抑郁症照顾者构建有效应对方式提供依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取混合性研究方法,即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2.研究对象:量性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取2021年09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老年抑郁症照顾者以及在门诊诊断为老年抑郁症的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对454个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有效问卷395份;在量性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共计对10位照顾者开展质性研究。3.调查方法3.1量性研究: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3.2质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在预实验的基础上构建访谈提纲,主要针对照顾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照顾者的感受、最担心的事情、对支持系统的感受、照顾患者的动力以及对精神卫生资源利用的情况进行半结构访谈。4.统计学分析4.1量性研究:采用统计学软AZD9291使用方法件SPSS26.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本次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群体所代表的总体人群的焦虑、抑郁以及生命质量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频率分析了解研究对象群体的特征分布,通过描述统计从总体上了解本次样本群体的焦虑、抑郁以及生命质量水平。通过均值水平体现各个测量因素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卡方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分别通过t值、F值、χ2值以及显著性p值判断,以95%的统计学置信检验水平为标准,各个检验结果的p<0.05则达到了显著水平,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焦虑和抑郁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95%置信区间水平的p值判断结果是否存在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r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相关变量对抑郁、焦虑、生命质量的影响作用。4.2质性研究:采取一对一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量性研究1.1样本总体情况本次研究共调查了454个照顾者,实际有效问卷395份。通过统计分析,焦虑的均值评分为36.9±8.6,抑郁的均值评分为41.26±12.8,抑郁的阳性率为22%,焦虑的阳性率为9%,躯体健康均值评分为69.44±18.9Bayesian biostatistics5,精神健康均值评分为52.62±21.59。1.2分析结果差异分析显示:照顾者的焦虑、抑郁、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四个维度在性别和获取药物便利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抑郁在年龄、学历、职业、selleck合成收入、病情严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与患者关系不同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焦虑在与患者关系水平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抑郁和躯体健康在住院次数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抑郁、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是否有人协助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分析显示:照顾者的焦虑、抑郁、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与照顾者的年龄、学历、职业、关系、收入水平、是否有人协助、患者住院次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焦虑和抑郁对于生命质量各个测量维度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年龄、经济收入对抑郁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年龄与病情对焦虑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照顾者年龄对躯体健康维度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各变量对精神健康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照顾者的年龄、职业、是否有人协助、患者病情对其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2质性研究共访谈了10个老年抑郁症照顾者,根据现象学研究方法萃取主题共计6个,即:照顾者知识缺乏,主要体现在疾病知识、药物知识、照顾知识缺乏3个方面;照顾负担重,主要体现在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2个方面;获取药物不便;照顾者动力源泉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对照顾者的支持、照顾者与患者之间的情感基础以及患者病情康复带来的成就感3个方面;支持系统方面,医院被认为最有帮助价值,互联网被认为最方便;精神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结论】1.老年抑郁症照顾者抑郁水平明显高于焦虑水平,生命质量相对较低,需防止因“照顾抑郁患者而转变为抑郁症患者”情况的发生。2.国家层面在关注患者的同时,应更多关注照顾者群体的焦虑、抑郁和生命质量状况。3.医院应建立线上、线下以及与物流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平台、互联网平台等多渠道加强精神疾病知识、药物知识、患者安全管理知识的广泛宣传,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质量。4.社区工作者应重点关注年龄偏大、收入水平低、农民、失业人员以及夫妻关系的照顾者群体,针对该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全方位为照顾者构建良好的支持系统,有利于改善其抑郁、焦虑情绪,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