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研究目的: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临床表现通常为持续的抑郁情绪、入睡困难和对生活丧失愉悦感或兴趣,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内疚或自我贬低、对未来绝望等,严重的患者常伴有自杀倾向。全世界已有3亿多人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且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如三环类(TCAs)、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抗抑郁剂等,和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运动干预等。临床研究证实,虽然药物疗法抗抑郁的有效率可达70%,但药物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药物治疗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和乏力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中指出:药物并不可作为轻度抑郁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患者更应该慎重使用。这使得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非药物治疗抑郁症,其中运动干预具有副作用小、依从性高的特点,逐渐受到了学者的广泛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发现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从而提高海马体积并且介导神经元可塑性等进而改善抑郁症。且BDNF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预测hepatopancreaticobiliary surgery抑郁症新指标。然而,运动干预能否改善抑郁症患者的BDNF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对运动干预抑郁症患者BDNF指标的现有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运动干预抑郁症患者BDNF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遵循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标准,并在PROSPERO平台注册(注册号:CRD42022273553)。参考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英文数据库筛选使用主题词加自由词的方式进行。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索时间范围为自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6月10日。文献筛选由两位作者分别进行,并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比对,随后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如遇分歧,征询第三位审查员意见。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18岁以上轻至重度的抑郁症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心里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或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任一项,性别不限;(2)实验组干预形式为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且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3)结局指标为血液中的BDNF;(4)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RCT),中文或英文。排除标准:(1)综述文献、个案报道、理论探讨和动物实验等研究;(2)无法查找到全文或数据无法进行提取;(3)诊断标准不明确;(4)相同或相似内容的重复报道;(5)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6软件进行,效应尺度通过计算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来评估运动干预在各结局指标中的有效性。使用森林图解释分析结果,并通过运动干预调节变量内容进行亚组分析。通过Egger检验来评价研究的发表偏倚风险、并进一步通过Meta回归从多个因素中查找异质性来源;通过敏感性分析从合并结果中单独剔除单个研究来评估对整体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所有检索数据库共检索出925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章为14篇,其中2篇中文文献、12篇外文文献,包括18-73岁的891例抑郁症患者,实验组452例,对照组439例。文献质量特征评价显示:所有研究均为RCT实验,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在实施-测量-报告过程中风险偏倚较小,总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BDNF有积极的影响[SMD=0.56,95%CI(0.14,0.98),P=0.009]。亚组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形式采用抗阻运动[SMD=1.33,95%CI(0.10,2.55),P<0.05];运动强度采用中等强度[SMD=0.48,95%CI(0.03,0.93),P<0.05];单次运动时长为50min及以上[SMD=0.86,95%CI(0.29,1.44),P<0.01];运动频次为大于3次/周[SMD=0.68,95%CI(0.03,1.32),P<0.05];总干预周期为8周及以下[SMD=0.64,95%CI(0.15,1.13),P<0.01]的运动干预方案对抑郁症患者BDNF的改善效果最好。Egger检验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对抑郁症患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rtx1133.html者BDNF水平的影响为(95%CI-6.051~7.548,t=0.24,P=0.814)说明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P>0.05),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发表偏倚不是其异质性来源。Meta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可能是其异质性的来源(P=0.024)。研究结论: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抑郁症患者BDNF的水平,进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采用总干预周期为8周及以下,每周5次,每次50min及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抗阻运动干预方案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BDNF水平效果最好。此外,运动干预提高抑郁症患者BDNF水平可能受年龄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展望:(1)未来的研究应当排除影响因素,例如:病发症、是否服用药物、病人的体质、年龄差异和抑郁程度,在排除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哪种运动干预方案对于改善哪一类抑郁Z-VAD-FMK化学结构症患者的BDNF水平效果最好;(2)本研究研究尚未阐明运动干预改善抑郁症患者BDNF与抑郁症量表的关系,未来仍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