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与环境、性激素、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影响着全球0.5%-1%的人口,而且存在一定的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等差异。RA病程长,临床上以缓解或控制RA疾病活动度、减轻患者痛苦和控制病程为药物治疗的目标。持续频繁的药物治疗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肝脏负担,还会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及药物耐受性,降低患者的依从性。JAK-STAT通路承担着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信号传导。托法替尼(TF)作为首个获批的治疗RA的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减少炎症反应,改善RA病情,尽可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关节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存在半衰期短、长期频繁用药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药物缓释体系可提供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可通过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在治疗RA这类慢性病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丝素蛋白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降解性等优势,在药物负载以及缓释方面存在很大优势。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是最常用到的药物缓释体系,因其生物降解性、低药物毒性、降解产物无毒无害,也已广泛用于医疗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药物缓释体系——丝素蛋白凝胶和PLGA微粒。具体内容如下:(1)丝素蛋白-油酸钠-托法替尼(SF-OA-TF)凝胶的制备及其在RA中的性能研究。本实验以油酸钠作为胶凝剂,丝素蛋白(SF)为药物载体制备得到平均粒径在1222 nm、粒径分布较窄、具有一定载药量和长期缓释效果(超过13天)的SF-OA-TF凝胶。体外细胞实验证明SF-OA-TF凝胶可通过细胞摄取的方式进入RAW264.7细胞且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可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有效抑制在诱导因子存在时的细胞迁移及IL-6、IL-1β、TNF-α这三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本实验通过测量小鼠体重变化、关节肿胀程度,结合关节评分、炎性因子检测等评估皮下注射给药的SF-OA-TF凝胶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F组和SF-OA-TF组小鼠情况有显著改善,且SF-OA-TF组治疗效果较原料药更明显,其长效缓释的特性对改善RA的临床治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2)超重力纳米沉淀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托法替尼纳米Medical officer缓释颗粒(NanoTF-PLGA)及其在RA中的性能研究。我们使用超重力纳米沉淀技术成功制备了NanoTF-PLGA,并通过体内点击此处外实验验证其对RA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NanoTF-PLGA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603.8 nm)、更均匀的形状、较高的载药量(7.64%)以及长期缓释效果(超过14天)。体外实验证明NanoTF-PLGA可通过细胞摄取的方式进入RAW264.7细胞且表现出良好的细胞毒性;可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迁移,同时以剂量依赖性抑制IL-6、IL-1β、TNF-α这三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我们通过测量小鼠体重变化、关节肿胀程度,结合关节评分、炎性因子检测等评估NanoTF-PLGA对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给药的TF组和NanoTF-PLGA组可显著缓解小鼠关节软骨损伤,减少关节腔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且,NanoTF-PLGA组效果更显著。综上所述,使用超重PF-6463922试剂力纳米沉淀技术制备的、皮下注射给药的NanoTF-PLGA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无工业化放大效应,在治疗RA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