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代磷酸合成酶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硒代磷酸合成酶2(SEPHS2)在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下载TCGA和GTEx数据库中CMM和正常皮肤相关mRNA微阵列表达谱,比较CMM和正常皮肤的SEPHS2基因表达差异;下载GEO数据集GSE3189数据,比较SEPHS2在CMM和痣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HPA数据库信息分析其在CMM和正常皮肤黑素细胞中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利用K-M图,比较不同SEPHS2表达组CMM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利用Cox回归计算HR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EPHS2在CMM中的诊断效能。利用XENA.UCSC数据库分析CMM中SEPHS2基因甲基化情况,K-M图评价SEPHS2不同甲基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利用GSVA包分析SEPHS2表达与CMM组织中免疫浸润相关免疫细胞的相关性。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SEPHS2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并利用GO、KEGG数据库和GSEA软件探讨SEPHS2在CMM中的功能及信号通路。结果 SEPHS2在CMM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和痣细胞组织(P<0.001)。在CSAG化学结构MM患者中,SEPHS2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更低,显示SEPHS2具有良好的预后价值,并且SEPHS2对CMM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AUC=0.895,95%CI:0.876~0.913)。与SEPHS2基因高甲基化组相比,低甲基化组与CMMNSC 119875临床试验的不良预后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CMM中,SEPHS2表达与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B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浸润呈负相关,与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正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显示SEPHS2与SEPSECS、SCLY、TXNRD1、TXNRD2和SELK等分子相互作用。GO、KEGG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显示SEPHS2及其相关基因参与了表皮形成、体液免疫、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角蛋白丝及桥粒构成、IL-2、IL-2家族、IL-4-2、IL-10、IL-12-2和IL-12-STAT4、IL-17、IL-1alkaline media8、IL-27、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PD-1及CTLA-4等多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并呈负相关。结论 SEPHS2在CMM组织中高表达,是CMM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SEPHS2不仅参与了硒蛋白的合成,而且还影响了肿瘤的免疫调节过程,可能成为CMM治疗靶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