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和超重人群的增加以及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RE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起效慢、个体差异大和依从性欠佳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新型抑酸药——伏诺拉生凭借其独特的抑酸优势,逐渐取得了患者及临床医生的认可。在《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中伏诺拉生更是被推荐作为治疗RE的首选药物之一。本研究旨通过对比伏诺拉生与雷贝拉唑的服药依从性、临床疗效和不Path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良反应发生率,为RE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1CL13900纯度03例(服用伏诺拉生者50例;服用雷贝拉唑者53例)RE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后发现11例未按医嘱服药者,故仅对其进行服药依从性分析,不纳入后续其它药物疗效研究。将其余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选择服用伏诺拉生治疗的48例患者视为观察组;选择服用雷贝拉唑治疗的44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治疗前后的胃镜报告、Gerd Q评分、FSSG评分、PSQI评分、RSI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项临床资料,以此评估伏诺拉生和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结果:1、服药依从性:服用伏诺拉生治疗的50例患者中,有2例未遵医嘱服药,占比4.00%;服用雷贝拉唑治疗的53例患者中,有9例未遵医嘱服药,占比16.98%,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一般资料:两组间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吸烟和饮酒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内镜表现:治疗后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黏膜破损情况均有所好转,内镜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AZD2281溶解度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erd Q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Gerd Q评分均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Gerd Q评分下降37.19%,对照组患者Gerd Q评分下降31.84%,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FSSG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FSSG评分均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FSSG评分下降53.62%,对照组患者FSSG评分下降44.63%,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PSQI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下降31.48%,对照组患者PSQI评分下降16.04%,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RSI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RSI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RSI评分下降36.30%,对照组RSI评分下降26.06%,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临床疗效评估: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比率分别为10.42%、47.92%、31.25%和10.42%,总有效率为89.59%;对照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比率分别为4.55%、29.55%、38.64%和27.27%,总有效率为72.74%,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2例(4.17%)不良反应,分别为腹泻和便秘。对照组发生2例(4.55%)不良反应,分别腹泻和恶心。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人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与雷贝拉唑相比,伏诺拉生可以更好地减轻RE患者临床症状,促进RE患者内镜下食管黏膜愈合,间接改善患者睡眠状况。2、伏诺拉生的临床疗效不受进食影响,能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3、伏诺拉生和雷贝拉唑在为期4周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