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外细胞试验,研究乌药对抗胃癌的主要活性成份和潜在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Ceralasertib IC50析平台(TCMSP)数据Y-27632化学结构库、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提取乌药活性成份,并预测了乌药与胃癌有关靶点。筛选二者共同的潜在功能靶位之后,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实现与二者共同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的PPI网络构建。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STRING和DAVID平台数据为基础,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有效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的结合度,最后对关键靶点和通路进行体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共获得乌药活性成分9个、相关靶点179个,乌药与胃癌的共同靶点107个,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69microbiome establishment3种,细胞组成57种,分子功能129种,参与肿瘤抗原p53、缺氧诱导因子1等信号通路161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吉马酮与TP53有较高的结合活性。最后体外实验将筛选出的乌药活性成分吉马酮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进行核心靶点和通路的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吉马酮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通过调控p53、Bax、Bcl-2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来诱导SGC-7901凋亡。综上所述,乌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控制胃癌的发生发展,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探讨乌药治疗胃癌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