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气滞血瘀型蛇串疮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该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IACS-010759料及带状疱疹疼痛阶段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认识气滞血瘀型蛇串疮,并为该病的预防、临床诊疗提供针对性建议。材料与方法:通过查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2018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期间的电子病历系统,按出院诊断检索包括“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病名的出院患者病历,再对中医诊断为蛇串疮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进行筛查,最终纳入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共计213例。将213例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整理,一般数据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采用SPSS27.0统计软件,药物进行关联规则用IBM SPSS Modeler 18分析,复杂网络Medical practice系统分析用Gephi0.9.2软件。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213例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中男女比例1:1.51,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发病年龄高峰段在61-70岁,发病年龄中位数是67岁,最低年龄21岁,最高年龄92岁;合并基础疾病最多的依次是手术外伤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大部分患者既往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均有发病,秋冬季多见,发病节气以寒露到霜降最多;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急性期疼痛的患者和PHN患者比例为1:1.24;入院疼痛评分与皮损左右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皮损好发部位主要集中于躯干上肢部位,且皮损累及颜面部、颈部、腋下、腰部时,具有显著性差异;受累神经位于颈丛神经区、腰骶丛神经区、颅神经区时,具有www.selleck.cn/products/INCB18424显著性差异;皮损累及最多的经络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皮损类型最多的是寻常型,眼带状疱疹与普通型带状疱疹和疼痛分期具有显著性差异;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住院患者舌质中暗红者最多,苔质中白苔患者最多,脉象中弦脉类最多,其中舌质暗红的患者与疼痛分期具有显著性差异;疼痛分期与住院天数具有显著性差异。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营养神经药、免疫调节药,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的213例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中,平均住院天数为(12.51±2.477)天,疼痛分期与住院天数具有显著性差异;急性期疼痛组、PHN组与入院前疼痛评分、出院后疼痛评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急性期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无效患者有24例,有效患者189例,有效率达88.732%。结论:1本研究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既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有手术外伤史的患者是气滞血瘀型蛇串疮的危险因素。2说明气滞血瘀型蛇串疮在整个带状疱疹的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气滞血瘀型蛇串疮的不同疼痛阶段对不同皮损的分布特点、舌质、免疫功能、住院天数均有不同影响。3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补虚、清热和理气为主,药性以温性和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在临床治疗用方上以金铃子散、栀子甘草汤、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最为常见,共同加减并用。4西医以营养神经和免疫调节为主,辅以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气滞血瘀型蛇串疮患者不同疼痛阶段中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