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文将比较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ticemia,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ticemia,LOS)在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数据、预后及病原学方面的差异,以便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根据发病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EOS指的是患儿在出生后3天内发生败血症;LOS则指的是婴儿在出生后3天后发生败血症。收集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21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患儿发病日期分组对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转归结局及病原学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收集病例资料217例,本研究纳入了71例EOS患儿和146例LOS患儿。男性和剖宫产婴儿较多,两组患儿在性别和生产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早产儿在LOS组中较多,EOS组中足月儿较多,差异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2.97,P<0.05)。EOS的中位数2900g(2300,3300),LOS的中位数1885g(1307.5,2752.5),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31,P<0.001);各围产因素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诊疗操作中LOS组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经外周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脐动/静脉置管(Umbilical Artery/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AC/UVC)、腰椎穿刺、胸腔穿刺各项操作数量均大于EOS组,除胸腔穿刺(5例,2.3%)外,各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20.578、32.444、14.352、30.722、-、6.749,P<0.05);2.临床表现中,两组患儿在纳差,反应差、嗜睡,水肿、硬肿,发热、血糖异常的病例数统计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8.682、8.404、5.849、12.115、5.206,P<0.05);LOS组中并发症的数量显著高于EOS组,其中贫血、RDS、新生儿肺炎、BPD、内环境紊乱、低蛋白血症、器官出血病疾病、凝血障碍和毛细血管渗漏9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348、7.594、4.524、41.151、28.787、21.344、29.219、5.9SB431542研究购买43、4.524,P<0.05);3.LOS组中出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异常、高降钙素原(Proc alcitonin,PCT)值、高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的病例比EOS组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4.825、87.220、4.523,P<0.05)。这些实验室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两组患儿是否患病的辅助参考依据,辅助诊断异常阳性率不高;4.两组患儿的转归情况比较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代患儿各结局变化幅度不明显。LOS组住院时长更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Z=-3.004,P<0.05);5.在收集到的217例有效病例数据中,培养出的阳性病例共52例,阳性率约为24.0%。其中EOS组阳性32例(45.1%)多于LOS组20例(13.7%),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024,P<0.05);共找到病原菌共62株,G+34例(54.8%),G-23例(37.1%),真菌5例(8.1%),LOS组共培养出32例(51.6%)病原菌,大于EOS组30例(48.0%),两组数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6.868,P<0.05),部分样本培养出2种或2种以上菌株,且LOS多种病原菌感染可能性更大;LOS组及EOS组均以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为主,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EOS组数量大于LOS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组LOS发生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676,P<0.05);研究各菌种数量特点,LOS组中G+表皮葡萄球菌(10例,47.6%)、G-洋葱伯克霍尔德菌(3例,27.3%),未发现真菌mediating analysis;EOS组G-肺炎克雷伯(4例,33.3%)、G+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23.1%)多见,真菌白念珠菌(2例,40.0%)最常见;采集标本位置不同对两种类型患儿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数量最多;5.1前3年共培养出7例病原菌(11.3%),明显少于后4年55例(88.7%),按年代分组未见统计学意义;G+、G-、真菌组,2016年-2021年的时间中分布数量大体呈上升趋势;5.2在G+组中,B组溶血链球菌中有1例(占33.3%)多重耐药菌。在G-组中,2例大肠埃希菌全部为多重耐药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中,未发现耐药性的存在。结论:1.在过去7年中,我院NS主要表现为LOS;EOS多见于足月正常BW儿,LOS多见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母婴围产期并未发现对本院新生儿败血症不同类型的影响,而住院期间的诊疗措施则对疾病的发生及预后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中病死率较低、治愈率较高;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的特征,种类多样且复杂,但在EOS组及LOS组中部分发生率略有区别。WBC计数、PCT值和CRP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指标,参考价值不高;3.病原菌检测阳性率低,采集位置对结果无影响。G+被检出数量最多,部分患儿存在多种菌同时感染,多见于LOS组。各类型菌种被检测数近年大体均呈上升趋势;4.抗生素SARS-CoV抑制剂选择应结合当地病原菌谱及耐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