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及癌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本文章通过分析患有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癌症的青年女性特征,明确更多子宫内膜癌前病变风险因素,为青年女性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2001年WHO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将≤45岁的女性划分为青年女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经不同子宫内膜取材方式(诊刮/宫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明确诊断的共196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青年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45例,设为AH组,子宫内膜癌51例,设为EC组,两组均作为研究组。同时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明确诊断的17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青年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EH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青年女性患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年份分布2015年-2021年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青年患者总量呈上升趋势,2016年、2021年出现两次高峰(17例、35例),2021年-2022年患者总量呈急剧下降趋势。青年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量以2019年最多,其次为2014年,十年间青年女性子宫内膜癌总量呈波动趋势,总体变化不明显,2019年至2021年患者就诊量明显减少,考虑受新冠疫情影响。2.青年女性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1)EH组170例,平均年龄37.6±6.5岁,发病中位年龄40岁。AH组145例,平均35.6±6.7岁,发病中位年龄36岁,EC组51例,平均年龄36.9±6.2岁,发病中位年龄38岁。经统计学分析,此三种类型子宫内膜病变患病年龄存在差异(P<0.05)。两两比较显示,EHvs EC,AHvs EC,P均>0.05,没有统计学差异;EHvs AH,P<0.0MRTX1133说明书5,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青年女性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要早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2)三组子宫内膜病变中,<18岁0例(0.0%),18~21岁2例(0.5%),22~25岁19例(5.2%),26~29岁44例(12.0%),30~33岁56例(15.3%),34~37岁51例(13.9%);38~41岁76例(20.8%);42~45岁118例(32.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三种子宫内膜病变类型在各年龄段的构成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H组患者的初潮年龄分布于11~19岁,平均年龄为14.17岁;AH组患者的初潮年龄分布于10~17岁,平均年龄为13.92岁;EC组患者的初潮年龄分布于9~16岁,平均年龄为13.14岁,三组中位年龄均为14岁。经方差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显示,EHvs EC,AHvs EC,P均<0.05,存在统计学差异;EHvs AH,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青年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初潮年龄均早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单纯性增生者。(4)三组子宫内膜病变的城乡分布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5)EH组病程<1年的有154例(90.60%),病程≥1年的有16例(9.40%);AH组病程<1年的有120例(82.76%),病程≥1年的有25例(17.24%);EC组病程<1年的有24例(47.06%),病程≥1年的有27例(52.94%)。对其行χ~2检验,P<0.05,同时行χ~2趋势渐近检验结果说明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程长短存在差异且病程越长,子宫内膜恶性程度越高。(6)366例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孕次分布在0~9次,产次分布在0~4次,其中已生育患者223例,未生育患者143例;根据是否生育对其进行分组,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患者是否生育与子宫内膜病变构成比之间存在差异性。随着患者分娩次数的增加,子宫内膜非良性病变在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的构成比例也逐步下降。(7)366例青年女性患者中,BMI正常组159例,占比43.4%,肥胖组79例,占比21.6%,对三组进行χ~2检验,P<0.05,显示不同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病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行卡方趋势渐近检验,P<0.05。说明在样本人群中,随着患者BMI程度的增加,子宫内膜非良性病变在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的构成比例也逐步上升。(8)对三组子宫内膜病变中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患者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血压、糖尿病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具有相关性。(9)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的甲状腺功能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非良性病变中以亚临床甲减居多。(10)对三组的雌激素(E2)平均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P<0.05。同时进行两两比较显示,EHvs EC,AHvs EC,P均<0.05,存在统计学差异;EHvs AH,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样本人群中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的E2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子宫内膜癌患者体内E2水平明显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单纯性增生者。(11)将三组中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例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P<0.05,同时行χ~2趋势渐近检验,P<0.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病变有相关性,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数量明显多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12)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的CA125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血清CA125异常患者量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血清CA125异常者数量。(13)子宫内膜良性、癌前病变及癌变在子宫内膜厚度的分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内膜厚度均明显厚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14)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在宫腔回声分布上具有差异(χ~2=82.279,P<0.001),彩超更易提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回声不均,见细小暗区;子宫内膜癌:宫腔内可见偏强回声。3.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未生育女性患者的治疗及生育情况(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未生育女性患者的治疗及生育情况6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为56例,保守治疗期间,均每3个月至半年进行1次超声检查,并通过诊刮或宫腔镜联合诊刮进Puromycin作用行子宫内膜活检来评估治疗效果。可见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式中单独口服高效孕激素的患者数量最多为34例(60.7%),且完全缓解率(91.2%)及活产率(30.0%)均为最高。(2)子宫内膜癌未生育女性患者的治疗及生育情况25例子宫内膜癌未生育患者病理分级中20例为子宫内膜癌IA期,1例为子宫内膜癌II期,4例为子宫内膜癌IIIC1期。仅有4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4例均给予高效孕激素治疗,其中2例分别经治疗9个月、12个月达到完全缓解后均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分娩一活婴。结论:1.青年女性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病年龄早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初潮越早子宫内膜恶变概率越高。2.子宫内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受分娩、病程及BMI的影响,妊娠对子宫内膜具有保护作用且产次与整体子宫内膜恶性病变风险降低相关。而BMI值越高、病程越长,子宫内膜恶性程度越高。3.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血清CA125异常升高者均多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者。4.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在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上,口服高效孕激素仍是首psychobiological measures要选择,但宫腔镜联合LNG-LUS治疗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