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团体治疗过程中心理弹性的变化及其中介效应的研究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评价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方案对心理弹性提升、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改善效果;分析心理弹性在自杀意念发展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方法:1.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及住院中伴有自杀意念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 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X,ICD-10)中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诊断标准)青少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药物+团体心理治疗组即确认细节干预组49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即对照组51例。2.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自杀因素风险评估量表、临床疗效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 o-bal Impression,CG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中文版(Cildhood Trauma Q ue-stionnarie Short Form,CTQ-SF)、10条简易心理弹性量表(10-item Co 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评定患者情绪、心理及相关状况,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的干预,随访4周。3.本研究使用SPSS 27.0软件及Hayes编制的PROCESS插件进行数据分析,设定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使用K-S检验数据的正态性,正态分布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 ey U检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估患者情绪、心理及相关状况;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探讨心理弹性、童年创伤经历、抑郁症状、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结果:1.一般性资料的描述统计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共调查113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其中脱落、失访、退出研究者13人,最终入组患者100例。其中女性54人(54.0%),男性46人(46.0%),年龄范围为12-18岁,平均年龄为15.34±0.18岁;父母受教育程度,其中高中以下12人(12.0%),高中43人(43.0%),本科38人(38.0%),硕士及以上7人(7.0%)。2.基线期HAMD总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CMOS Microscope Cameras异(z=0.435,P=0.663),随访4周末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低于对照组(z=3.613,P<0.001);基线期心理弹性量表评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137,P=0.256),随访4周末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7.028,P<0.001);自杀因素风险评分两组在基线期及4周末无显著差异;干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665,P=0.031)。3.将自杀因素风险作为因变量,童年期创伤经历作为自变量,抑郁症状作为中介变量,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用药情况等作为协变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存在“童年期创伤-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发展路径;童年期创伤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869(t=3.993,P<0.001),心理弹性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947(t=2.504,P<0.05),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弹性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296(t=3.787,P=0.003);心理弹性通过调节效应减弱“童年期创伤-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路径中各变量之间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在童年期创伤-抑郁症状路径中,低分组(≤14分)间接效应0.454(t=3.554,P=0.006),中分组(14-17分)间接效应0.366(t=3.223,P=0.002),高分组(17-37分)间接效应0.227(t=1.716,P=0.090),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成立,调节变量处于低分组与中分组时,童年期创伤通过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间接效应显著。结论:1.本研究中www.selleck.cn/products/ly2835219的团体治疗干预在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水平、降低抑郁症状有显著效果。2.中低水平心理弹性是童年期创伤-抑郁症状路径的间接性危险因素,且在此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