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的疾病特点、危险因素分级(包括一般情况、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颅内出血分布)及入出院时mRS评分,统计分析各项指标对脑出血的影响,探究可能导致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治疗达到减少病死率,提高预flow mediated dilatation后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纳入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39名,其中有2名患者出现两次出血,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对于不同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观察各项凝血指标及影像学改变,探讨不同程度凝血功Bemcentinib化学结构能障碍及影像学变化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性别、所患血液病分类、入院时临床症状、血压、意识、出血部位、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白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等。对发病时及出院时进行脑出血昏迷程度分级(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凝血功能异常评定、功能结局评分(mRS评定)。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39名,出血例数41例,良好转归的有15例(占比36%),不良转归的有26例(占比64%),使用R软件单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及大数据分析,发现入院时NIHSS评分(95%CI 1.24-3.18,P<0.05,VIF=2.9)、意识障碍程度(95%CI5.47-217.19,P<0.001,VIF=4.39)、头晕、乏力症状(95%CI 0.03-0.67,P<0.05,VIF=1.45)、头痛、恶心症状(95%CI 0.06-1.00,P<0.05,VIF=2.07)是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差异。2.对四个危险因素进行共线性检测,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观察因子之间的共线性,研究中所有预测因子的VIF都小于5,提示这些预测因子间的共线性不明显或较轻。本研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C指数)来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的C指数高于0.9,说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具有高等区分度。通过绘制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比较建模组与验证组中标准曲线与校准曲线来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同时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显示:X2=2.15,P=0.976>0.05,提示四个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原结果无明显差异,模型拟合性较好。3.将入组脑出血患者按所患血液病不同分为白血病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及其他血液病组,根据出院时的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死亡、自动出院)两类,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三组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白血病组较其他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F=8.294,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PT INR)值升高(F=8.420,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而白细胞数目、血小板数目、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在三组间比较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根据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可知,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发病时,不同出血部位与白细胞总数高(S=0.475,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S=0.408,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升高(S=0.417,P<0.05)、D-二聚体升高(S=0.343,P<0.05)存在相关性。结论 第一,对于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的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有无头晕、乏力、头痛、恶心症状可以较大程度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第二,在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三组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白血病组较其他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PT Estrogen/progestogen抑制剂INR)值显著升高,预后最差。第三,不同出血部位与白细胞总数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升高、D-二聚体升高存在相关性,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第四,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脑出血患者多数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进行风险分析和建立风险模型来预测血液病相关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