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性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红松(Pinus koraiensis)作为我国东北东部山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树种,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红松根据树皮形态可分为粗皮红松(Pinus koraiensis f.pachidermis)和细皮红松(Pinus koraiensis f.leptodermis),本研究依托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动态监测样地,以两种皮型红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两种红松变型的性状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科学保护阔叶红松林和红松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在树皮性状、树木构型性状、胸高断面积生长量以及径级分布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粗皮红松树皮的形态性状(树皮厚度和树皮裂缝指数)和防御性状(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细皮红松,树皮碳含量显著高于细皮红松,而氮含量显著低于细皮红松。粗皮红松树皮的防御NSC 119875性状含量高而化学性状含量低,有着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更为保守的生存策略,细皮红松树皮的化学性状含量高而防御性状含量低,树皮为获取型生存策略。粗皮红松的树高和冠径比显著高于细皮红松,尖削度显著低于细皮红松;粗皮红松的5年胸高断面积生长量显著高于细皮红松;粗皮红松的径级结构呈近似正态分布,而细皮红松的径级结构呈近似倒“J”型分布。微地形和土壤因子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树皮性状、分布和生长的解释率相似。微地形因子中对粗皮和细皮红松树皮性状影响较大的为坡度、坡位和坡向,对分布和生长影响较大的为凹凸度、坡向和坡度;土壤因子中对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树皮性状影响较大的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含水率,对分布和生长影响较大的为土壤密度、含水率和全磷含量。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分布的微地形相似,均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阳坡和半阳坡、地势较凸的微地形,此外粗皮红松在坡度为6°~15°的上坡分布较多,细皮红松在中坡分布较多。在任意地形维度中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的分布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更多结果,粗皮红松和细皮红松在树皮性状、树木构型性状、分布和生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微地形和土壤因子不是导致其差异的因子,其他原因有待后续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红松天然林的保护、经营以及红松人工林的构建提供参考,为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