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生物膜是耐药菌为了抵抗恶劣外界生存坏境而形成的保护层,可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借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碳纳米点(Carbon nanodots,CNDs),通过简单的功能化修饰,合成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修饰的CNDs颗粒(CNDs@Van),Van的功能化修饰既增强了CNDs对VRE生物膜的特异性亲和能力,又赋予其对VRE生物膜弱酸环境的特异性响应,形成p H介导的CNDs@Van组装体,可有效地光热清除VRE生物膜。另外,CNDs@Van带负电性,可作为药物载体靶向运载带正电的赖氨酸CNDs(CNDs@Lys),实现VRE生物膜的光热和阳离子协同杀菌作用。在第二章中,本研究通过简单的酰氯缩合反应,成功合成了CNDs@Van。紫外可见光谱等结果表明,Van成功修饰到CNDs表面。体外生物膜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其表面的Van分子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增强了其与VRE耐药菌细胞壁的特异性亲和能力PCI-32765抑制剂,提高了其对VRE生物膜的靶向性能。p H敏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VRE生物膜的酸性环境(p H 5.5)下,碳纳米点表面电荷从-11 m V变为0 m V,发生聚集,形成p H响应的组装体。光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游离CNDs对比,组装体在808 nm处的吸光值增加了300倍,光热转换效率也显著提高(33%)。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证实,其生物毒性小,具有强生物安全性。体内外杀菌测试结果证明,其对VRE生物膜的杀菌效果显著(99%)。所以,在本实验中,本研究简单地将Van分子功能化修饰到碳纳米点表面,形成CNDs@Van,就可以获得Van多重靶向功能和p H响应性能,能够有效地光热清除VRE生物膜,实现了针对VRE生物膜的双重靶向识别和单一光热治疗效果,也就是“2+1”模式。在第三章中,由于“2+1”模式中,CNDs@Van组装体的光热转换效率较低,使得VRE生物膜清除实验中必须采用较高浓度的CNDs@Van,导致体内实验中肝肾代谢负担增加,影响体内生物膜的清除效果。greenhouse bio-test同时,其表面电荷≤0,使得其与带负电荷的VRE生物膜存在电荷排斥作用,无法进入生物膜内部,限制了VRE生物膜的清除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在CNDs@Van多聚体靶向的基础上引入带正电荷的CNDs@Lys。借助静电引力作用,CNDs@Lys可以与带有负电荷的CNDs@Van结合,形成了混合碳点组装体。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其外貌和光学特征。p H敏感性能测试表明,与单一CNDs@Van相比,在生物膜的酸性环境(p H<6.5)下,组装体颗粒表面电荷就可以从-9 m V变为0 m VPevonedistat配制,发生聚集,形成p H响应的组装体。同时,释放出带正电荷的CNDs@Lys。生物膜抑制实验结果表明,释放出的CNDs@Lys可借助静电引力作用,深入带负电荷的VRE生物膜内部,靶向作用于VRE生物膜。溶血实验证明,混合碳点的细胞溶血率低于1%,因此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膜清除实验证实,CNDs@Lys可以深入生物膜内部,杀死细菌。体内外杀菌实验结果证实,光热杀菌和阳离子杀菌的协同作用实现了VRE生物膜的高效清除(99.9%)。所以,在本实验中,本研究在CNDs@Van的基础上引入带有正电荷的CNDs@Lys,形成混合碳点组装体,就可以获得Van多重靶向功能、p H响应性能和正电荷靶向作用,能够有效协同清除VRE生物膜,实现了针对VRE生物膜的三重靶向识别和光热及阳离子的协同治疗,也就是“3+2”模式。由此可见,本研究通过简单的功能化修饰构建了CNDs@Van,获得了多重靶向,达到了协同治疗的目的,实现了基于VRE生物膜的多模式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在保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时,赋予碳纳米点良好的靶向性能,同时借助碳纳米点的组装效应有效解决了光热转换率低的问题,打破了碳纳米点在光热杀菌领域的局限性,也为其他生物膜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