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勇洙教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总结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相关临证经验。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导师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门诊诊治的167例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首诊病例资料,将病例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再将其上传至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病例资料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挖掘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总结导师的相关治疗经验。2.对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得到核心药物的药物化学成分及靶点,并在Uni Prot数据库中进行校正。通过Gene Cards、OMIM、TTD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筛选出10个靶点及重要成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6.8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的1Dehydrogenase抑制剂67个病例中,女性共有123例,约占总病例数的73.65%,男性15例,约占总病例数的26.35%,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发病集中在51~70岁年龄区间,共123例,约占总病例数的73.65%。2.本次研究共统计症状25个,排名前10的症状有: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得温痛减、畏寒喜暖、阴雨天加重、四肢不温、酸困乏力、肢体重着、关节肿胀。3.本次研究共统计中药135种,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药物共有44种,排名前9味的中药有附子、白术、桂枝、牛膝、龟甲、鹿角霜、海风藤、青风藤、桑枝。药物四气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药物、平性药物、寒性药物、热性药物、凉性药物。药物五味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苦味、辛味、甘味、咸味、酸味。药物归经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脾经、肾经、肺经、胃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心包经。药物功效类别统计共得到17种结果,排名前5的功效类别依次为祛风湿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温里类。4.药物关联分析得到用药模式81条,关联规则62条,得到核心药物9味,分别为附子、白术、桂枝、牛膝、龟甲、鹿角霜、海风藤、青风藤、桑枝。常用药物组合有附子、白术;附子、桂枝;牛膝、龟甲、鹿角霜;海风藤、青风藤。5.药物聚类分析得到6组药物核心组合:核心组合1:附子,桂枝,白术,海风藤,骨碎补,牛膝,青风藤,鹿角霜;核心组合2:附子,白术,桂枝,龟甲,鹿角霜,牛膝,海风藤,青风藤;核心组合3:附子,白术,桂枝,牛膝,穿山龙,茯苓,鹿角霜,龟甲;核心组合4:白术,桂枝,附子,桑枝,鹿角霜,牛膝,龟甲,青风藤;核心组合5:附子,白术,海风藤,桑枝,桂枝,青风藤,牛膝,鹿角霜;核心组合6:桂枝,附子,白术,龟甲,牛膝,鹿角霜,海风藤,党参。6.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核心药物61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455个,获得疾病靶点共3887个,交集靶点192个。药物主要活性成分排名前5的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苯丙氨酸、汉黄芩素;关键靶点排名前10的分别为JUN、AKT1、TNF、TP53、IL-6、EGFR、CASP3、IL-1β、MAPK1、FOS。GO分析共有生物功能条目518条,涉及391条生物过程、50个细胞组分、77种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经筛选后共获得133条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次研究的167例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中,以女性为主。高频次出现的症状为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得温痛减、畏寒喜暖、阴雨天加重、四肢不温、酸困乏力、肢体重着、关节肿胀。2.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用药四气以温性、平性药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药物功效类别以祛风湿类、补虚类、活血化瘀类为主。3.导师治CL 318952分子式疗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核心药物为附子、白术、桂枝、牛膝、龟甲、鹿角霜、海风藤、青风藤、桑枝。得到4组常用药物组合,6组药物核心组合。4.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Biological a priori核心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苯丙氨酸、汉黄芩素等,可能通过作用于JUN、AKT1、TNF、TP53、IL-6等靶点,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