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ER数据库的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SEER数据库中20biomarker conversion04年至2015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分析。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购买3-Methyladenine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2004年至2015年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28888例。使用X-tile软件计算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截断点值,使用SPSS25.0软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过程及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影响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种族、病理类型确认细节、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他种族、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混合性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分析:(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种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的生存率(P<0.05)。(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74~99岁(相对于年龄18~73岁)、黑种人(相对于白种人)、非子宫内膜样癌(相对于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II、III及IV(相对于组织学分级I)、肿瘤直径56~935mm(相对于直径1~55mm)、淋巴结阳性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种族(相对于白种人)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保护因素。3.Kaplan-Meier法显示年龄、病理类型、种族、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患者的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种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具有独立预测价值。肿瘤直径>55mm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黑种人、患者年龄>73岁、非子宫内膜样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直径>55mm及淋巴结转移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降低和生存期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