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应激探讨黄芪复方颗粒抗高糖诱导肾系膜细胞衰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黄芪复方颗粒抗高糖诱导肾系膜细胞衰老是否与发挥其延缓线粒体损伤,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2通过观察黄芪复方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效果,分析黄芪复方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的疗效以及减少蛋白尿的临床机制,以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及减少蛋白尿提供治疗方法及思路。材料与方法:1利用SPF级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制备药物血清;将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分为5组,即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20%正常血清组)、模型组(25mmol/L葡萄糖+20%正常血清组)、低浓度组(25mmol/L葡萄糖+5%药物血清+15%正常血清组)、中浓度组(25mmol/L葡萄糖+10%药物血清+10%正常血清组)及高浓度组(25mmol/L葡萄糖+20%药物血清)通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高Michurinist biology糖对RMC活性的影响;通过JC-1染色检测高糖及含药血清对RMC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损伤的影响;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活性氧(ROS)的平均荧光强度,观察高糖及含药血清对RMC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检测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观察高糖及含药血清对RMC衰老的影响。2选取来自辽宁中医嘉禾医院综合内科的门诊病例,收集的病例均需要符合纳入标准,共收集50例门诊病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药常规糖尿病肾病治疗,而治疗组则以常规西药治疗为基础予黄芪复方颗粒口服,经过8周观察、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症状积分及血糖、UACR等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收集数据并应用SPSS25.0进行分析,以评价黄芪复方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疗selleck激酶抑制剂效以及对尿蛋白及血糖的影响。结果:1高糖环境下可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于24h及72RP56976化学结构h时细胞活力下降,48h时细胞呈异常增殖现象。2高糖刺激可使RMC线粒体产过量ROS,且于48h时达最大值,细胞产生ROS水平可进一步反应其发生氧化应激的程度,因此本实验可说明高糖环境下可诱导RMC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且于48h时氧化应激程度最为明显。3高糖刺激可通过下调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使RMC在高糖环境下产生更多的ROS,从而诱导RMC发生衰老。因此,本实验结果表明,高糖可通过使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水平下降,结构及功能遭到破坏,且于48h时,线粒体损伤程度最为显著,从而进一步加强高糖诱导RMC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的水平,诱导RMC发生衰老,且于48h时衰老程度最为明显。4黄芪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抑制高糖环境下RMC线粒体ROS的产生,从而发挥其抗氧化应激作用,且中浓度组于48h时抗氧化应激作用最为明显。5黄芪复方颗粒药物血清可通过使线粒体的膜电位上调,改善线粒体的损伤,延缓高糖环境下RMC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延缓高糖诱导RMC的衰老进程,且中浓度的药物血清于48h时延缓RMC的氧化应激反应及衰老进程可发挥最大的效应。6黄芪复方颗粒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虽可明显起到降低血糖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对FPG及2h PG的降低无显著性优势;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可明显降低患者UACR,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绝对性的优势。因此,黄芪复方颗粒对于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UACR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1高糖环境下可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于24h及72h时细胞活力下降,48h时细胞呈异常增殖现象。2高糖可诱导RMC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ROS,且于48h时氧化应激反应最为明显。3黄芪复方颗粒中浓度组干预48h时其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最为显著。4黄芪复方颗粒中浓度组干预48h时其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最为显著。5高糖可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黄芪复方颗粒中浓度组干预48h可使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上调。6黄芪复方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兼血瘀型)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患者UACR,减少蛋白尿,有效延缓病情向终末期肾病进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