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定量脑电图分析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表现,以探讨脑电图和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为临床识别BPSD提供客观的生物依据,并确定脑电图参数是否可用于BPSD内部分组的临床评估。方法:我们收集2021年11月到2022年12月,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及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AD患者。通过神经精神症状量表(NPI),我们将患者分为伴有明显幻觉和(或)妄想的精神病性症状组(51例)、伴有除幻觉妄想外其他神经行为异常的非精神病性症状组(37例)和无症状组(14例),其中精神病性症状组和非精神病Enzyme Assays性症状组统称BPSD组。我们首先收集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并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验,同时通过头颅磁共振(MRI)对脑组织结构进行量化评分。此外,我们采集头皮脑电图,进行脑网络拓扑结构、脑网络属性和功率谱能量等定量分析。结果:1、无症状组、精神病性症状组、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比较,三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病程有显著差异,精神病性症状组、非精神病性症状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2、行为学指标结果显示:MMSE、ADL、NPI评分在精神病性症状、非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等三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的MMSE评分及ADL评分最低,无症状组最高。精神病性症状组的NPI评分较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显著增高。3、结构影像学结果显示:Fazekaselleckchem 3-Methyladenines总评分,Fazekas脑室旁评分,Fazekas深部白质评分,MTA总评分,MTA左侧评分,MTA右侧评分在三组患者中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精神病性症状和非精神病性症状组的所有评分都显著高于无症状组。此外,非精神病性症状组的MTA评分显著高于精神病性症状组。4、与无症状组患者相比,精神症状组AD患者的脑网络拓扑结构出现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脑区对侧连接性的增强和大脑前后部脑区连接性的衰减。然而,不同频段下两组AD患者脑网络拓扑结构差异存在特异性,精神症状组患者delta和beta频段下存在更多增强的脑区间耦合关系。这些差异在非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中同样存在,但显著增强的脑区间连接数目比精神病性症状组少。此外,在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头表脑网络中,观测到了theta频段下右侧前额叶与左侧颞区间显著降低的功能连接性,提示对侧前额-颞区连接性的降低可能是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特有脑区间神经活动的异常特征。5、从网络属性的角度来说,精神病性症状组表现出最高的聚类系数,最短的最短路径长度及最高的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尤其是delta频段及beta频段),即表现出最高的网络信息连接效率,以及最高效的信息传输途径和较高的防御能力。6、头表脑电功率谱特征结果表明,精神病性症状组与非精神病性症状组的delta频段selleckchem Bucladesine全脑平均相对功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而theta频段的全脑平均相对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此外非精神病性症状组的beta频段全脑平均相对功率高于无症状组。各频段在脑区分布上又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额区、中央、顶、颞区。而在betla频段在额极、侧额颞区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7、我们分别对行为学量表、结构影像学量表与脑电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MMSE、ADL、Fazekas、MTA评分与不同组AD患者脑网络属性相关性。(1)精神病性症状组AD患者的MMSE评分与其alpha频段脑网络属性负相关,非精神病性症状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theta频段的脑网络属性负相关。(2)无症状组患者的ADL评分与theta频段脑网络属性指标正相关。(3)精神病性症状组AD患者的Fazekas评分与delta频段下头皮脑网络的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正相关。(4)非精神病性症状组AD患者的MTA评分与其alpha频段的脑电特征显著相关,而无症状组患者的MTA评分与beta频段脑电特征显著相关。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BPSD组AD患者的行为学量表评分、脑神经活动特征存在显著性变化,其中伴有幻觉妄想症状的AD患者脑活动变化尤为突出,提示脑神经活动的改变有望成为AD患者BPSD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此外,我们发现精神病性症状组AD患者的头皮脑网络连接性显著增强,且网络属性与MMSE、ADL等行为学及结构影像学量表评分显著相关,提示脑网络的功能结构异常可能是其行为异常的神经机制,这也为临床利用脑电图参数来进行BPSD内部亚型分组及评估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