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测量和分析心脏电生理相关心房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房间隔穿刺针进行塑形,以期协助电生理学家调整房间隔穿刺针的弧度和长度,从而提高房间隔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射频消融的风险。方法:我们纳入了101例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受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左房能谱CTA检查的患者。测量从下腔静脉(IVC)开口中点到卵圆窝不同靶点(上、中、下、前、后)的距离。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年龄、性别和并发症是否可作为影响上诉距离的决定性或预测因素。同时还测量了从下腔静脉到冠状窦(CS)1/2高度中点及前缘的距离、右心房直径LY294002分子量。通过计算机模拟,改变房间隔穿刺(TS)针的弧度以及弧长,建立了四个经过重塑的房间隔穿刺针模型,评估弧度和弧长对房间隔穿刺针组件的几何形状的影响。结果: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1/2高度的前缘(16.29 mm)的距离大于到卵圆窝1/2高度中点(10.02 mm)的距离和后缘(5.85 mm)的距离。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1/2高度中点(y)的距离随着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冠状窦1/2高度中点(x)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符合y=0.385x+0.548的关系。上诉距离也随着右心房的前后径及左右径的增加而增加Hepatitis B,但不随右心房上下径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1/2高度的中点的距离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也不随性别的变化而变化。房颤患者所测量的上诉距离也大于正常人,且房颤患者心房直径大于非房颤患者。房间隔穿刺针弧度的增加较弧长对穿刺针长度的变化影响更大,且随着弧度的增加,穿刺针可到达距离下腔静脉更远的卵圆窝穿刺点。但弧度增加的同时,穿刺针与扩更多张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可能会增加栓塞的风险。结论:从下腔静脉开口中点到卵圆窝不同位置的距离表现出特定的规律性,而且我们可以从冠状窦的位置推断出卵圆窝的位置。通过重塑穿刺针的弧度可使穿刺针到达距离下腔静脉更远的卵圆窝穿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