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喉罩通气在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以喉罩通气作为全身麻醉气道管理方式相较于传统气管插管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房颤RFCA的患者152例,根据全身麻醉气道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喉罩组(66例)和插管组(8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的消融策略,依据术中情况在必要时selleck Enasidenib行额外补充消融,消融终点为实现双侧PVI及消融线双向阻滞。所有患者在术后接受至少6个月的规律随访。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将两组患者以1:1配对,并进行协变量的平衡性假设检验。观察配对后两组的总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射线透视时间、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等程序参数以及导管-靶组织接触力、消融指数、消融点间隙等导管稳定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中9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Streptococcal infectionial pressure,MAP)和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术中及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类型及发生率、急性成功率及术后3月、6月、12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绘制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评估组间预后差异。结果:通过PSM最终获得132例配对样本(喉罩组66例,插管组6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喉罩组比插管组的总手术时间更短[186(163,206)vs.197(176,222)min,P=0.039],麻醉诱导时间更短[(10.70±1.51)vs.(11.35±1.52)min,P=0.015],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更短[14(12,18)vs.16(14,19)min,P=0.006],两组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以及导管-组织接触力、消融指数及消融点间隙等导管稳定性参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喉罩组在插管时[(91.3±11.7)vs.(95.5±10.2)mm Hg,P=0.029]、拔管时[(88.6±8.3)vs.(93.9±14GSI-IX作用.1)mm Hg,P=0.009]、拔管后1分钟[(89.2±9.3)vs.(93.4±12.4)mm Hg,P=0.032]的MAP显著低于插管组,喉罩组的拔管时心率[(79.0±9.5)vs.(85.4±12.8)次/min,P=0.001]和拔管后1分钟心率[(79.0±11.3)vs.(83.6±13.5)次/min,P=0.036]显著低于插管组,两组在其余时间点的MAP和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喉罩组的术中低血压(16.7%vs.34.8%,P=0.017)和心动过缓发生率(9.1%vs.22.7%,P=0.032)均低于插管组。喉罩组的术后苏醒延迟或谵妄(3.0%vs.13.6%,P=0.027)、喉损伤或气道损伤(1.5%vs.12.1%,P=0.016)、咳嗽及呛咳(6.1%vs.28.8%,P=0.001)、咽痛(4.5%vs.31.8%,P<0.001)以及导管室滞留(1.5%vs.10.6%,P=0.029)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插管组。其余不良事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月(95.5%vs.95.5%,P=1.000)、术后6月(89.4%vs.90.9%,P=0.770)及术后12月(82.0%vs.83.3%,P=0.857)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远期窦性心律维持的预后相同(P=0.769)。结论:喉罩通气是用于房颤RFCA手术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全身麻醉气道管理方式,其能有效维持术中插管与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滞留。同时不影响术中导管稳定性及术后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