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其中重症或危重症流感致死率高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尸检证实广泛微血栓形成是其病理特征之Ceralasertib采购一。流感病毒感染后可打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机体易于形成微血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流感病毒血凝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调,在电镜观察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现肿胀、溶解等现象,体内凝集反应会随着血凝素浓度增加而逐步增强。流感病毒性肺炎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症状和影像表现特殊,致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诊疗指南中未明确提及抗凝治疗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的实验设计采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模式,时间2023年4月至2024年12月,收集的67例D-二聚体升高的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均来自各个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承德县中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承德市中医院)。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为抗凝组34例和非抗凝组33例,抗凝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非抗凝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5天后复查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炎症指标,治疗7天后复查胸部CT,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民族、工作性质、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以及肺炎严重指数评分(P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的比较2.1血常规指标的比较:治疗前抗凝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与非抗凝组相比,均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治疗后抗凝组中性粒细胞比率中位数71.65%高于非抗凝组5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biodeteriogenic activity5);淋巴细胞比率中位数17.80%低于非抗凝组2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与非抗凝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和单核细胞比率均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2.2凝血指标的比较:抗凝组D-二聚体下降的中位数为0.32μg/m L,高于非抗凝组0.00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下降的中位数1.00μg/m L,高于非抗凝组0.14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抗凝组氧分压上升的中位数为4.00mm Hg,高于非抗凝组0.0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氧合指数上升的中位数为8.00mm Hg,高于非抗凝组0.0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炎症指标的比较:抗凝组与非抗凝组相比,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下降程度,均未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3.肺部CT比较抗凝组患者胸部GSK1349572分子式CT病灶体积治疗后中位数196.000cm3小于治疗前中位数334.875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抗凝组患者胸部CT病灶体积治疗后中位数164.625cm3小于治疗前中位数231.000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入组患者中,未出现低分子量肝素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可以减少微血栓形成,改善组织缺氧。2.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促进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炎性病灶的吸收。3.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出血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