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收集、整理口服中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获取其用药规律和核心中药,并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所获得核心中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从而总结临床学者诊治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与临床经验。方法:1.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等数据库已发表关于口服中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技术,对方药进行数据挖掘。2.通过网络药理immune imbalance学分析,更多筛选出TCMSP、ETCM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针对TCMSP数据库无相关靶点蛋白信息的有效成分,经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作为补充;再使用Dis Ge Net、Drug Bank、OMIM、TTD、Gene Cards数据库对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进行检索与筛选,通过Venny平台将两者交集靶点可视化分析;运用Cytoscape3.9.0软件建构“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可视图,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架构PPI网络可视图;最后借助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后纳入138篇文献,其中以大肠湿热证最多,出现57次.涉及152味中药,使用频次位列前10的中药为黄连、甘草、木香、白芍、白头翁、白术、黄芩、当归、茯苓、黄柏。中药按功效涉及38类,使用频次排名在前的中药依次为清热燥湿药、补气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利水消肿药。中药四气频次顺序依次为寒、温、平、凉、热。五味排名依次为苦、甘、辛、酸、涩、淡、咸。归经排名前四依次为脾经、胃经、肝经、大肠经。2.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用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44组核心药对,常用药对组合包括:黄连、肉桂;甘草、党参、黄连;黄连、黄芩、木香;黄连、当归、木香等。3.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聚类分析得到8组聚类结果:C1:黄连、木香、槟榔、肉桂、当归、白芍;C2:甘草、黄芩;C3:地榆、仙鹤草、三七;C4:葛根、白及;C5:马齿苋、赤芍、陈皮;C6:薏苡仁、败酱草;C7:茯苓、党参、白术、黄芪;C8:黄柏、秦皮、白头翁。4.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核心中药53种活性成分,795个靶点蛋白,获取744个疾病靶点,147个交集靶点。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油酸、亚油酸、巴马汀、小檗碱等;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核心靶点包括STAT3、PIK3CA、RELA、IL6、PTPN11、TNF、STAT1、IL10、KRAS、JAK2等;GO分析得到核心中药治疗UC同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共计5357条,同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共计827条,同细胞组成相关的条目共计436条;KEGG信号通路分析Regorafenib供应商得到相关信号通路191条,主要包括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等信号通路。结论:1.数据挖掘研究表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关系密切。具有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功的核心中药(芍药汤化减)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方剂。2.核心中药可能通过癌症、PI3K-Akt、TNF、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肠道微生物、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等作用,达到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功效。